碳纳米管筑基,尚太科技突破硅碳负极材料传输瓶颈:纳米管

尚太科技(001301)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硅碳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为CN202511006156.5,授权日为2025年10月31日纳米管

专利摘要显示,该技术以碳纳米管为晶种,通过硅碳共沉积反应制备得到硅碳基复合材料,其核心创新在于无序碳基体与硅颗粒间不存在纳米级孔隙纳米管

这一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CVD硅碳材料的传输瓶颈问题纳米管

硅碳负极的挑战

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硅基负极材料一直被视为突破能量密度瓶颈的关键纳米管

硅材料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是已商业化石墨容量(372mAh/g)的10倍以上,同时还具有低的嵌锂电位、低原子重量、高能量密度和价格较便宜等优势纳米管

然而,硅材料在锂离子嵌入和脱嵌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严重的体积膨胀和收缩,体积变化高达100%~300%纳米管

这种反复的膨胀收缩会导致硅材料的结构破坏和粉末化,不能形成稳固的SEI膜,致使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衰退,容量迅速衰减纳米管

与此同时,硅材料的导电性较差,导致锂离子脱嵌过程中不可逆程度大,从而降低其首次库伦效率纳米管 。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进程。

针对这些问题,行业主要通过将硅颗粒进行纳米化、将硅与其它金属合金化、将硅与惰性或活性基质复合这三种主要途径来改善硅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纳米管

在众多解决方案中,硅碳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纳米管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刘兆平团队曾通过构筑高机械稳定的自机械抑制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有效控制硅基负极材料的可逆容量。

石墨烯是已知机械性能最高的材料之一,弹性模量高达1 TPa,屈服强度130 GPa纳米管 。然而,石墨烯片层之间的弱黏附力较弱,沥青裂解碳可有效缝合石墨烯,显著提升石墨烯宏观体的机械稳定性。

尚太科技的创新解决方案

尚太科技最新获得的专利授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纳米管 。该专利名为“一种硅碳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专注于解决传统硅碳材料的传输瓶颈问题。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以碳纳米管为晶种,通过硅碳共沉积反应制备得到硅碳基复合材料纳米管

与传统方法不同,这种方法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其无序碳基体与硅颗粒间不存在纳米级孔隙,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CVD硅碳材料的传输瓶颈问题纳米管

具体来看,这项创新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材料动力学性能,还彻底避免了放电末端电压和容量跳水的情况纳米管

同时,该制备方法实现了硅碳基复合材料的连续化生产,显著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纳米管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减少了对特殊原材料的依赖,不受定制化多孔碳生产的限制,具有明显的经济和市场优势,为锂离子电池提供了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负极材料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关键作用

在尚太科技的专利技术中,碳纳米管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纳米管 。碳纳米管作为晶种,为硅碳共沉积提供了理想的基底和模板。

这与现有技术中其他使用碳纳米管的方法有所不同,但目标一致——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纳米管

一项现有的碳纳米管/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显示,该技术使碳纳米管成为复合颗粒的骨架结构纳米管

在这一结构中,碳纳米管骨架的空隙内填充有硅纳米晶粒和填充碳材料,而在碳纳米管骨架外还包覆有碳覆盖层纳米管

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以团聚的碳纳米管为骨架,可以为电子和锂离子的传输提供连续、快速的通道,显著改善材料的导电性纳米管

同时,碳纳米管骨架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有效缓冲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纳米管

在制备方法上,尚太科技可能采用了类似的碳纳米管预处理技术纳米管 。现有技术表明,对碳纳米管进行整形处理,得到比表面积为200-500m2/g的碳纳米管团聚物,是确保后续复合效果的关键步骤。

专利技术与传统路径的差异

与传统的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相比,尚太科技的新专利技术展现出多方面的差异化优势纳米管 。从技术路径来看,该技术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理念和制备工艺。

一项已知的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以金属有机骨架ZIF-8膜包裹纳米硅核壳结构构成前躯体,加入碳源炭化后获得碳层包裹纳米硅核壳结构纳米管

这种方法通过控制碳源的量和炭化环境得到不同碳层包裹纳米硅核壳结构纳米管

另一种方法则是制备含碳纳米管碳壳包覆的硅负极材料,其中硅被包覆在长满碳纳米管的多面体碳壳中纳米管

这种材料结构中的表面碳层能有效抑制硅的体积膨胀,而碳层表面的碳纳米管则构建了三维导电网络,改善了材料的电子导电性纳米管

尚太科技的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核心差异在于,它通过控制硅颗粒沉积的浓度得到不同硅含量分布的硅碳颗粒,然后在硅碳颗粒表面依次沉积无孔碳层和硅碳复合层,并蚀掉硅碳复合层中的硅,得到多孔碳层,最后包覆多孔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层纳米管

这种多层核壳结构的优势在于:无孔碳层具有较为致密的结构,可有效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硅颗粒的体积变化,避免硅颗粒在循环过程中破碎和脱落;多孔碳层有效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为锂离子存储与传输开辟了更多路径;而最外层的多孔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层不仅可均匀包覆硅碳颗粒,且其多孔结构可改善其与电解液的相容性纳米管

制备工艺的创新

尚太科技在制备工艺方面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纳米管 。根据专利摘要,该技术实现了硅碳基复合材料的连续化生产,这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具有显著优势。

对于气相沉积过程,尚太科技还专门开发了新型的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装置纳米管

该装置包括支撑架、流化组件、加热组件、上料组件和下料组件,其特点是流化组件包括多个流化床,这种设计解决了依赖增加流化床反应区直径实现提升产能的方式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成本增加问题纳米管

这种多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使得硅碳共沉积反应可以在多个独立且可控的反应区中同时进行,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纳米管

上料组件包括用于储存原料的上料仓、连接于上料仓的多根上料管和设于上料管的上料阀;下料组件包括用于储存物料的下料仓、连接于下料仓的多根下料管和设于下料管的下料阀纳米管

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尚太科技在设备设计与工艺开发方面的协同创新理念,通过专用设备的开发来支撑新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形成了技术闭环纳米管

性能提升的数据支撑

虽然尚太科技该专利的具体性能数据未在搜索结果中详细披露,但我们可以从类似的硅碳复合材料研究中看到这类技术的发展潜力纳米管

上海大学张海娇团队开发的一种应力缓冲多级孔硅/碳复合材料,在0.2 A g-1电流密度下经过300次循环仍能保持1769.8 mAh g-1的高可逆容量,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16%纳米管

这种复合材料采用微孔沸石分子筛ZSM-5作为硅源,结合镁热还原过程与共聚物导向的合成策略,构建了以多孔硅为核、氮掺杂介孔碳为壳的多级孔硅/碳复合材料纳米管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与石墨复配后容量约850 mAh/g,软包电池首次可逆容量约5.0 mAh/cm2,在0.5C循环和80%容量截止条件下,循环寿命从198次提升至576次纳米管

即使在极端电芯制备工艺条件下,353 Wh/kg的软包电池5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仍可达78.1%纳米管

这些数据为我们理解硅碳复合材料的性能潜力提供了参考纳米管 。虽然不同技术路径在具体性能表现上有所差异,但优化的硅碳复合结构确实可以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尚太科技今年以来新获得专利授权7个纳米管 。结合公司2025年中报财务数据,今年上半年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了9163.89万元,同比增65.71%。

这种研发投入的大幅增长,显示了公司对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也预示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创新成果涌现纳米管

从实验室的创新技术到产业化应用,尚太科技的这项专利技术能否真正改变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格局,尚需市场的进一步检验纳米管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竞赛日益激烈的今天,这样的技术创新无疑是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声明】本文数据内容部分基于网络整理纳米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感谢理解!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联系邮箱:835971066@qq.com

本文链接:http://www.zjydcw.cn/post/188.html